close

同學會.jpg

《同學會》是一部充滿懸疑和心理驚悚的小說,故事主線是瑪拉參加高中同學會的過程,看似無害的聚會卻變成了一場無法脫身的噩夢。隨著回憶湧現,瑪拉揭開了高中時打工事故背後的可怕真相,結局更是充滿反轉,完全顛覆了預期。
故事一開始描述瑪拉的父親埃德加在瑪拉十四歲生日的前一天自殺,他將一位流浪的十四少女打扮成瑪拉模樣,並在她面前自殘。埃德加對瑪拉有著超越父女感情的愛戀,他再也無法忍受,選擇結束生命。
在高中時瑪拉經歷了一場送快遞事故,造成重傷,經過長時間的手術與心理治療。這場事故不僅摧毀了她的外貌,也摧毀了她的自信,讓她與親友漸行漸遠。幾年後,她收到了同學會的邀請函。起初她不打算參加,最終改變了主意,想藉此逃離前上司克莉絲汀交給她的臥底任務,也希望能跟過去的自己和解,尋回過去的生活。
瑪拉來到位於巴伐利亞卡爾滕布倫山上的雲霧小屋,卻發現小屋內空無一人。桌上的茶杯仍溫熱,散落的牌局似乎正在進行,唯一能聽見的聲音是柴火的劈啪聲。瑪拉以為這是同學們的惡作劇,但當她查看各房間後,發現她最想見的基利安也不見蹤影,內心的不安逐漸加深。她聯絡了同學會的主辦人亨德里克,被告知根本沒有舉辦過同學會。外面發生了雪崩,她被困在這座孤立的小屋中。
隨著謎團逐漸浮現,瑪拉試圖解開真相。她聽見當年事故發生前的低沉咳嗽聲,讓她的心情陷入痛苦的回憶。在她與克莉絲汀聯繫後,瑪拉才驚覺,克莉絲汀要她參與的臥底任務,竟然就是這場同學會。克莉絲汀得知瑪拉參加了同學會後,焦急地準備趕到當地,此時,與她合作的電腦專家皮婭則發現了新的視頻,讓克莉絲汀意識到事情的複雜性,只得繼續留在柏林追查。
瑪拉不久後被襲擊,當她再次醒來時,發現自己被綁住,綁她的是那六位同學們,因她有臉盲症,雖不認得同學的長相,但依據事情的調查,她能猜出他們的身份。他們誤以為是瑪拉將他們困在這裡,要報復當年所發生的事。這一事件的發展讓情勢愈加緊張,更多驚人的真相也相繼浮出水面。
《同學會》探討了創傷後的心理重建、自我救贖等深刻的主題。每個角色的過去與當前的抉擇推動著故事發展。作者巧妙地交織瑪拉與克莉絲汀兩條故事線,將小屋中的緊張氣氛與柏林的線索追查交替呈現,帶領讀者一步步進入一個又一個謎團。
本書的結局充滿了驚人反轉,直至最後一刻才揭開整個故事的真相,對人物命運產生深刻反思。如果你喜歡懸疑驚悚小說,《同學會》無疑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。

作者簡介
瑟巴斯提昂‧費策克(Sebastian Fitzek)
一九七一年生於柏林,德國驚悚小說天王,被譽為德國的史蒂芬.金,曾多次獲得德國驚悚類最佳圖書讀者獎,二○一六年,費策克以《包裹》獲頒歐洲驚悚文學獎(European Crime Fiction Star Award),對正在慶祝出道十週年的費策克來說,意義非凡。費策克以第一本小說《治療》一鳴驚人,榮登德國亞馬遜、《明鏡週刊》、《明星週刊》等暢銷排行榜冠軍,並獲得德語區最具權威性的驚悚小說獎項「克勞澤獎」(Friedrich-Glauser-Preis)提名;小說《記憶碎片》則被《星期天泰晤士報》(Sunday Times)票選為「過去五年最佳犯罪小說」。費策克至今發表了二十本暢銷鉅作,全球銷售總數逾六百萬冊,翻譯授權超過二十七種語系,成為少數能打進英美等驚悚小說發源地的德國當代作家。
費策克現居柏林,筆下的故事也多半發生在此,他大學時期研讀法律和獸醫,後獲得專利法博士,曾在多家德國電台擔任主編和專案總監。他熱愛打鼓和打網球,已婚,育有三名小孩,同時也是早產兒童協會的贊助人和德國兒童食品協會大使。在費策克的作品中,曾多次觸及虐待兒童的議題,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,這樣的劇情特別令他震撼,不只是因為「寫出了自己靈魂深處的恐懼」,也更能觸動讀者的心。他認為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是家庭故事,因為「邪惡和良善往往源於非常類似的家庭」,費策克較不喜歡描寫露骨的暴力場面,善於刻劃讓受害者身心皆受折磨的心理因素,「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經常面臨難以解釋的暴行,而我試著在作品中,去了解這些暴力,探究其動機和成因」。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Die Einladung Sebastian Fitzek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litaya 的頭像
    militaya

    希理呼嚕的貓

    milita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